今年已有超700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 結構性存款最受歡迎
近日,工業富聯公告稱,將投資476億元用于理財,消息一出,震動市場。
截至3月26日,今年以來已經有超過700家上市公司發布關于購買理財產品的相關公告,根據不完全梳理,認購金額合計超2220億元,同比減少532億元。上述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包括結構性存款、信托、基金等等,但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依然是上市公司主流的選擇。
不過投資有賺有賠,去年有11家公司的投資收益出現過億元的虧損,有些甚至對利潤形成負面影響。
700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
3月22日,工業富聯披露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同意公司及子公司使用最高額度不超過476億元閑置自有資金投資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的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中短期(不超過一年)、保本的理財產品和結構性存款,在上述額度范圍內,資金可以滾動使用。
工業富聯表示,在保證公司正常經營所需流動資金的情況下,公司以閑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和進行結構性存款,不影響公司日常資金周轉需要,不會影響公司主營業務的正常開展,且有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公司收益。
根據該公司同時發布的2021年年報數據來看,工業富聯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395.57億元,同比增長1.80%;歸母凈利潤200.10億元,同比增長14.80%,營收、利潤均創歷史新高。此次用來理財的476億元相當于該公司去年全年凈利潤的近2.4倍。
工業富聯只是理財大軍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A股中已有70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243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認購金額減少530億元左右。
僅3月26日一天,就有實益達、安寧股份等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購買理財的公告。其中實益達更是一口氣披露了18條理財記錄,其中既有單位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也有金雪球添利快線凈值型理財產品。
從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類型來看,包括結構性存款、國債逆回購、通知存款、證券公司理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產品、基金專戶等。雖然琳瑯滿目,但結構性存款依舊最受上市公司青睞,有544家上市公司認購,認購金額合計超1600億元。中信證券目前的認購金額最多,今年2月中旬,其一口氣購買理財產品金額達80億元,公告顯示,中信證券的80億元全部購買了華夏銀行發行的定期存款。
私募排排網董事長李春瑜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其實上市公司本身一直就有理財需求,尤其在經濟增速放緩,通脹上行的當下,上市公司擴張動力減弱,現金流增多,因此上市公司通過利用公司閑置資金理財,獲取主營業務外收益來改善財務報表的意愿增強。
他還表示,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理財對收益要求并不高,主要追求抵御通脹的收益,但非常注重本金的安全,對流動性要求較高,因此結構性存款、逆回購、偏固收類產品以及貨幣基金等安全系數較高的理財產品會成為上市公司理財的首選。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同樣認為,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往往企業競爭力強、現金流充沛,同時企業發展處于穩定期,短中期擴張性投資需求不大。
他表示,年初以來海外和國內資本市場震蕩有所加劇,國內經濟壓力有所加大,短期市場風險加大和預期偏弱應該是今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意愿增強的主因。
其次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兼具安全性、流動性,收益也有一定保障,比較好的匹配了上市公司閑余資金的投資需求。
第三,部分理財產品在產品設計上有稅務優惠的考慮,來增強吸引力。當然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主要還是為了避免現金留存活期賬戶形成的通脹折損。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通常不會太高,對上市公司即期業績影響不會太大。
570家公司去年投資實現盈利
有投資自然會有盈虧。根據同花順統計,截至3月28日,從目前已經披露年報的A股上市公司來看,有570家上市公司的2021年投資凈收益錄得正值,其中投資凈收益超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有41家。
投資收益前四強的公司,均來自保險陣營,中國人壽目前的投資收益最高,達到了2418.14億元;中國平安的投資凈收益緊隨其后,達到1033.78億元;接著是中國太保和中國人保,去年的投資收益分別為954.57億元和628.35億元。
此外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中信證券、中信銀行和中國移動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投資收益都在130億元之上。
不過也有111家公司去年投資失利,出現浮虧。虧損超過1億元的公司有11家。
此外個別公司甚至因為“踩雷”,對公司業績都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A股上市公司御銀股份披露的信息顯示,其預計2021年度虧損將達4500萬至6500萬元間,導致御銀股份業績不佳的一部分原因正是其投資公募基金出現了虧損。
御銀股份年報預虧中,關于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預計達到-2900萬元至-4100萬元,主要是公司證券投資虧損所致,而證券投資虧損的主要是公募基金產品,而且全部是偏股型基金。
根據這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顯示,報告期內公司證券投資虧損最大的來源是國內某公募基金旗下的偏股型QDII基金,在去年斥資約2億元增持該QDII基金后,僅這一只基金產品上的虧損已達3720萬元。
除此之外,在去年抄底港股市場的“潮流”下,御銀股份也借道公募基金旗下的港股基金進入市場,買入國內一公募基金旗下港股基金約1.7億元,報告期末該筆港股基金投資也虧損接近800萬元。
據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御銀股份已經不是第一次進行權益投資,2019年其曾憑借投資,實現扭虧為盈,可能是嘗到了“甜頭”,所以近幾年該公司一直都很熱衷投資。不過投資本來就是雙刃劍,市場好時,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一旦市場轉弱,主營業務又不振時,可能會雪上加霜。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今年已有超700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 結2022-03-30
- 自購潮來了:理財公司、公募私募基金一起上2022-03-30
- 【讀財報】“固收+”公募產品集體回撤 南2022-03-30
- 全球糧價上漲 豬企如何應對2022-03-30
- 受鴻泉物聯股價波動“拖累” 千方科技借殼2022-03-30
- 安琪酵母2021年營收首破百億 國內國際主營2022-03-30
- 廣聯達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翻倍 數字設計2022-03-30
- 業績反常、突擊增收......廣濟藥業年報“怪2022-03-30
- 快手架構調整后首份年報:經調凈虧損188.522022-03-30
- 奈雪的茶上市首年虧1.45億 計劃2022年門店2022-03-30
- Mysteel早讀:鋼材期貨夜盤下跌,俄烏談判2022-03-30
- 突然爆雷!多個重大項目未中標,這家A股要2022-03-30
- 元琛科技:2021年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13.53%2022-03-30
- 華友鈷業:與中國銀行浙江省分行達成戰略合2022-03-30
- 耐普礦機預計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381.91%-2022-03-30
- 智己L7量產車型“智己L7 Pro”售價確定為42022-03-30
- 快手高管解讀Q4財報:我們在直播電商下沉市2022-03-30
- 浦東:金融要素市場如常運轉2022-03-30
- 達實智能:黃德強離任副總經理2022-03-30
- 魯銀投資2021年營收凈利雙增長 擬10派0.35元2022-03-30
- 海天味業2021年營收達250億元 持續推進產2022-03-30
- 方大特鋼抗疫生產兩不誤2022-03-30
- 平煤股份: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10%,精煤戰2022-03-30
- 美聯儲研究顯示財政刺激可能是導致美國通脹2022-03-29
- 【公司前線】招商蛇口關聯公司法定代表人變2022-03-29
- 【公司前線】招商蛇口關聯公司法定代表人變2022-03-29
- 【公司前線】樂歌股份全資子公司法定代表人2022-03-29
- 【公司前線】百普賽斯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從2022-03-29
- 【公司前線】三峽能源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從2022-03-29
- 鄭康豪“急了” 皇庭廣場降價18億尋接盤方2022-03-29
精彩推薦
- 快手架構調整后首份年報:經調凈虧損188...
- 奈雪的茶上市首年虧1.45億 計劃2022年...
- Mysteel早讀:鋼材期貨夜盤下跌,俄烏談...
- 快手高管解讀Q4財報:我們在直播電商下...
- 浦東:金融要素市場如常運轉
- 美聯儲研究顯示財政刺激可能是導致美國...
- 鄭康豪“急了” 皇庭廣場降價18億尋接盤方
- 恒大物業:成立獨立調查委員調查“134億...
- 恒大汽車:目標于2022年6月22日實現“恒...
- 中天金融:“佳源系”未按時支付中天城投...
- 新城悅服務:受托人就股份獎勵計劃購買10萬股
- 龍光集團:延遲刊發經審核2021年度業績
- 浙江建投:擬36.6億接盤恒大在建杭州水晶...
- 【焦點】喜提一字板!擬豪擲百億跨界新...
- 德信中國:延遲刊發2021年度經審核業績